
肥皂的台語由來?你會怎麼念?
雪文sap-bûn?茶箍tê-khoo?這可不是南北差異用語,你知道這兩種有甚麼分別嗎?
早期的天然清潔劑?
日治時期以前,台人有早上洗臉的習慣,雖會擦臉和手腳,卻不會天天洗澡,只有在某些重要時刻或節日慶典才會沐浴,因為對當時人民而言,洗澡的儀式感大於衛生與清潔的重要性。即使對清潔習慣沒那麼重視,仍然會使用清潔用品,而早期使用的清潔用品有那些呢?在化學合成的肥皂發明以前,傳統的清潔用品大多來自容易取得的天然資源-植物,其中以茶箍、無患子為主,也有的會用米汁清潔。
「茶箍」是什麼?
茶箍,指的是茶籽炸過油後剩下的塊狀殘渣,把成塊的茶粕敲成粉末後,可以用在廚房油污清潔、拿來洗頭髮能保持頭髮烏黑,較細的粕還可以拿來洗臉去角質。除了清潔,茶箍還可以用來清理池塘及土壤裡的線蟲,現在有些稻田會在田裡放置苦茶粕(榨苦茶油剩下的渣),苦茶粕裡的皂素會洗掉軟體動物的黏液,藉此來清除福壽螺。台灣雖然也有種茶製油,茶箍來源多半還是來自進口,但和當時的肥皂相較下價格便宜許多,加上許多有在種茶的農民會分享給附近的鄰居,使用茶箍清潔就成為了台人日常。
無患子 by Formosa Wandering from flickr
「無患子」台語怎麼念?
另一種常見用來清潔的植物是無患子,無患子台語念作n̂g-ba̍k-tsí(黃目子),學名Sapindus是saponis indicus的縮寫,意思是「印度的肥皂」。無患子果實肥厚的果皮裡含有皂素,搓揉後會產生泡沫,也可拿來去汙、洗碗洗頭,剩下的種子還能當彈珠玩。在日治時期肥皂還未在台灣普及以前,台人對於清潔用品的來源多是以好取得、價格便宜、實用為主。
肥皂甚麼時候傳入台灣的?
隨著日人殖民與政策,肥皂用量也逐漸增加。當時日本人幾乎天天入浴,台人還時維持之前的清潔習慣,為了改善台灣衛生環境,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實行各式衛生宣傳,包含衛生講座、衛生展覽會、衛生電影會。日人稱肥皂也有兩種說法,一是「石鹼」,指的是植物的灰或是鹼水中混和穀類粉末所製作的肥皂,而從西方傳入以油脂為原料的肥皂稱「シャボン」念作shabon,shabon有人說從葡萄牙文Sabão而來,也有人說是法語savon,經日人帶來台灣,台人再取其音,而有「雪文」這個唸法。
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實行各式衛生宣傳
肥皂台語由來?
茶箍和雪文,前者指的是某些特定的天然清潔用品,後者指的是人工製造的洗滌用品。時至今日,兩者以無區別,現在日文shabon和石鹼也都是指肥皂,這些區別的方式逐漸轉變成為商品的市場區隔,天然或化學原料、洗衣或洗髮專用、鹼性或酸性,「皂」的不同,也只有會看成分的消費者知道了。
延伸閱讀:手工皂的起源?從馬賽到全世界。
FAQ
Q:肥皂台語念法?
A:「茶箍」或「雪文」都可以,詳見內文
Q:無患子台語念法?
A:無患子台語念作n̂g-ba̍k-tsí(黃目子)
Q:台灣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肥皂?
A:日治時期推廣衛生觀念下普及
Q:「茶箍」是什麼?
A:指的是茶籽炸過油後剩下的塊狀殘渣
Q:台灣人早期用什麼清潔用品?
A:大多來自容易取得的植物,其中以茶箍、無患子為主,也有的會用米汁清潔
免費加入會員,或連結LINE帳號,透過電子郵件取得最新文章、節慶優惠活動、新品上架通知。點我註冊
歡迎有任何文章內容問題、互相建立反向連結,請寄信至 [email protected]